一是统筹规划,多方联动。学校成立在线教学领导小组、管理服务工作组、技术服务工作组、院系工作组,先后召开5次会议,分准备、试行、正式教学三个阶段开展工作,发布针对教师和学生在线教学的系列公告,统计所有春季学期开设课程在线教学方案,做到师生和课程全覆盖。学校国际教育学院针对中澳合作办学项目部分出国学生因春节回国后无法返澳学习的情况,出台弹性学期政策,允许学生在4月中旬澳洲假期返校后重修课程,保证此类学生能够如期毕业。学校大学外语教学部教师结合授课内容和授课对象积极主动学习研究直播平台达10余种,并依托该部全国精品在线课程资源和多门教师自建课程,提前做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和翻转课堂准备工作。
二是因课施教,分类施策。学校春季学期共开设各类课程715门,其中进行在线教学课程713门,使用其他平台课程91门,自建课程20门,在线授课比例达99%。学校中文系向学生发送“疫情期间本课程学习安排的建议”,每位教师为学生提供5本以上阅读书目,涵盖与本课程相关的国内外经典名著和近现代学术名著,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鼓励学生写学术札记和书评,以师生共同研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研创新能力。同时在超星平台向学生分享传统文化中有关卫生防疫方面的经验与知识,坚定师生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学校国际关系学院利用现有慕课资源和口语规划教材相结合,采用集中精力、分组教学策略,实施师生按时分小组进行在线口语教学+学生线下完成等量口语任务的“双轨制”,通过巧妙设计每周口语讨论话题,实现线上线下资源优势互补,确保教学效果“不走样”。
三是问题导向,服务师生。学校坚持问题导向,科学预判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教务处、信息技术中心与各在线平台通力合作,各教学单位负责人、教学秘书、辅导员坚持在岗在线值班,加强在线教学培训。老师们通过QQ群、企业微信、超星、慕课、百度云盘等不同平台开展直播、录播网络教学,并通过学习通、QQ、微信群聊等形式,及时沟通解决在线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学校教务处每天通报所有课程在线教学情况,确保在线教学高质量进行。
|